猩红热是什么?
猩红热(Scarlet Fever),又称为“痧子”或“烂喉痧”,是一种由A群β溶血性链球菌(Group A Streptococcus, GAS)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这种细菌通常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或鼻咽分泌物而传播,尽管猩红热曾经是儿童中的常见病,但在抗生素广泛使用后,其发病率显著下降,近年来,某些地区仍然时有病例报告,因此了解和预防猩红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。
猩红热的历史背景
猩红热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疾病,早在16世纪就有文献记载,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,它曾是导致大量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,当时,医疗条件有限,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,使得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,直到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发明和广泛应用,才使猩红热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,大大降低了其致命性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,目前全球每年仍有约61.6万例因链球菌感染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病例,其中猩红热占一定比例,虽然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控制住了猩红热的大规模爆发,但零星散发病例仍需引起警惕。
猩红热的症状表现
猩红热的典型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的1-4天内开始显现,具体表现为:
发烧与寒战
患者初期常会突然发高烧(体温可达38°C以上),伴有寒战、头痛、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,如果不及时就医,病情可能会迅速恶化。
咽喉疼痛
猩红热最典型的早期症状之一就是剧烈的咽喉疼痛,这与普通感冒不同,疼痛程度往往更为剧烈,并可能伴随吞咽困难,喉咙两侧还可能出现白色或黄色斑点,即所谓的“扁桃体脓肿”。
特征性的皮疹
大约在发热后的第24小时内,患者的躯干、颈部和腋窝等部位会出现红色细小的丘疹,逐渐扩散至全身,这些皮疹呈现出类似砂纸样的粗糙感,按压时颜色暂时变淡,随着病情的发展,皮疹的颜色会加深为鲜红色或暗红色,并且在皱褶处(如肘部、膝盖后侧)形成线状出血点,俗称“帕氏线”,到了恢复期,部分病人还会经历皮肤脱屑现象,从面部到四肢依次发生,类似于晒伤后的蜕皮过程。
舌头变化
发病初期,舌头表面覆盖一层白苔,边缘清晰可见;几天后,白苔脱落,露出红色乳头状突起,形似草莓,故称“草莓舌”,随后,乳头逐渐肥大并呈现深红色,类似杨梅果实,因此也被称为“杨梅舌”。
其他症状
除了上述主要症状外,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、腹痛腹泻、关节疼痛等症状,对于婴幼儿来说,由于表达能力有限,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异常烦躁、食欲减退、呼吸急促等情况。
猩红热的诊断与鉴别
确诊猩红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,医生通常会询问患者的近期活动轨迹、是否接触过其他感染者等信息,同时进行以下几项检查:
咽拭子培养
这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,通过采集患者咽部或扁桃体上的分泌物样本,在特定培养基中培养链球菌,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,则可以明确诊断为猩红热。
快速抗原检测
与传统的细菌培养相比,快速抗原检测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出初步结论,方便快捷,该方法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原理,能够特异性地识别链球菌产生的蛋白质抗原。
血液常规检查
猩红热患者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,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,C反应蛋白(CRP)水平也可能上升,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。
需要注意的是,猩红热的症状与其他一些疾病如麻疹、风疹、川崎病等存在相似之处,容易造成误诊,在没有明确诊断前,不要自行用药,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,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。
治疗与护理要点
一旦确诊为猩红热,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,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抗生素治疗
青霉素类药物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,一般情况下,成人和儿童分别按照每日每公斤体重10万单位和20万单位的标准给予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,连续使用7-10天,对于青霉素过敏者,可以选择头孢菌素类或红霉素类药物代替,研究表明,及时规范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链球菌感染引发的风湿热、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远期并发症的风险。
对症支持治疗
针对发热、疼痛等症状,可适当使用退烧药、止痛药缓解不适,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,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,有助于增强免疫力,促进康复。
居家隔离与消毒
由于猩红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,患病期间应尽量减少外出,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,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婴幼儿和老年人,室内环境要保持通风良好,定期对门把手、桌面等高频接触物品进行擦拭消毒,防止病菌扩散。
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
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在于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和社会防控水平,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接种疫苗
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猩红热的疫苗,但可以通过接种肺炎球菌疫苗、流感疫苗等方式间接降低感染风险,这是因为这些疫苗能够减少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,从而间接减少了链球菌感染的机会。
加强环境卫生管理
学校、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,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,家庭内部也要注重清洁卫生,勤洗手、多开窗通风,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或气候骤变时更要注意防护。
提升公众认知水平
通过媒体宣传、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猩红热防治知识,让广大群众认识到该病的危害性和可治性,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情绪,鼓励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如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保证充足睡眠等,提高自身抵抗力。
猩红热虽然听起来令人担忧,但如果能及早识别症状、积极治疗并做好日常预防工作,完全可以将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,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,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。